多帶孩子旅行「大腦有神奇變化」 心理學家:記憶伴隨他一生

多帶孩子旅行「大腦有神奇變化」 心理學家:記憶伴隨他一生

2019年12月09日

放假期間,很多家庭都有外出度假的計畫。帶著孩子旅行非常累,很多長輩說:「孩子那麼小,什麼都記不住,出去也是白搭。」真的是這樣嗎?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,她認為哪怕是零散的回憶,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都會給他很大的能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▼那位媽媽很喜歡旅行,有了第一個小孩後,每次旅行都變成了親子之旅。女兒6個月大時,一家人坐飛機去成都;女兒1歲半時,他們坐10多個小時的車去廈門;女兒3歲時,華南、港澳已經都去過了。

 

 

 

很多人不理解,帶小孩一起旅行那麼累,孩子又什麼都不懂,有什麼意義呢?那位媽媽也沒有找到特別科學合理的解釋。後來她看到了美國生物學家Mark Rosenzweig的科學實驗:

 

▼上世紀60年代,Mark Rosenzweig做了一個老鼠實驗:他將基因資質一樣的老鼠分成3組,第一組放到鐵籠中生活;第二組放在光線昏暗的不透明籠子裡生活;第三組養在寬敞、光線充足、設備齊全、玩具豐富的籠子裡。幾個月後,第3組老鼠聰明好動;第2組老鼠非常呆滯。解剖後發現,前者的大腦皮層在厚度、蛋白質含量、細胞大小等方面,都比其他兩組的老鼠要好得多。

 

 

 

這個實驗說明,即使是資質一樣的孩子,在不一樣的環境中生活,大腦的發育結果也是不同的。旅行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,孩子挖土、玩沙、觀察花草蟲魚,感受大千世界。

 

▼女兒18個月時,第一次在鼓浪嶼吃到了椰子。她邊走邊喝,突然停下說:「像優酪乳一樣!」弟弟們27個月大時去上海,住在酒店的第47層。他們站在房間的落地玻璃窗前往下看,發現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,不停說:「汽車都變得那麼小、那麼小,像小蟲一樣。」

 

 

 

女兒2歲多時去濟州島,看到了海女撈貝。後來一家人去泡溫泉,她不小心掉進了池子裡。等爸爸媽媽將她撈出水面,她笑嘻嘻地說:「我是海女!」這大概就是「見多識廣」這個詞的意思吧。

 

▼不同的年齡段,孩子的旅行是不一樣的。3歲之前,孩子主要靠體驗來感受世界,在玩耍中學習;3到4歲後,孩子有了解讀符號的能力;到了6歲,孩子就能通過看書來學習了。

 

 

 

帶兩三歲的孩子旅行,不需要明確的目的,你只要陪著他玩耍就好了。在海邊挖沙,沙子那麼細、那麼軟、會流動,抓一把很快就從指縫間流光了。這些感受,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。帶7歲的小孩去海邊,就不僅僅是挖沙了。孩子對海洋的形成、沙灘的作用、海底的生物很感興趣,他們渴望了解這些。

 

▼女兒7歲那年的暑假,家人準備帶她去俄羅斯。去之前,媽媽帶她看《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》,給她介紹歐洲的繪畫、建築發展史,但女兒覺得很無聊。到了俄羅斯後,她整個人都亢奮起來,興致盎然地數洋蔥頂,看聖彼得堡涅瓦河邊的古典建築,還與媽媽討論相關的問題。

 

從俄羅斯回來後,女兒自己從圖書館借來一本《獻給孩子們的世界建築之旅》。她從書中知道了英國的水晶宮、世界博覽會。媽媽後來跟她說著名的藝術家,她竟然很愛聽。這就是孩子的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: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之間的相互纏繞和依附,讓她能把所學到的東西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中。

 

▼孩子3歲之前真的沒有記憶嗎?其實有的,那些記憶還會影響他們的一生。女兒8個月大時在四川喝羊肉湯,喝了一口就興奮地嗷嗷叫,抱著碗不放手。現在她8歲了,還是記得這段往事。

 

其實她曾經忘記過,但爸爸媽媽多次講給她聽,還給她看照片,她的記憶又恢復了。這是有科學依據的。德國的腦神經學教授和醫生、德國大學客座教授Spitzer在演講中展示了一張磁共振圖。他表示,資訊在第4天經過強化後,腦神經會變得發達;不再強化的話,第8天腦神經就開始退化。

 

▼爸爸媽媽想讓孩子記得某件事,只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提醒他就好了。旅行中的體驗和感受,在不斷的回憶中,會逐漸變成長期的記憶,也會成為孩子儲備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。

 

 

 

很多爸媽不願意帶孩子一起旅行,覺得太麻煩,也怕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。其實帶孩子旅行有很多好處,能讓孩子更加自主。世界那麼大,帶上孩子一起去看看吧~

來源:網路資料

訂閱電子報,帶你玩遍打卡熱點

相關文章